内阁档案中的舆图。清初,仿前明旧制,置内三院(内国史院、内秘书院、内弘文院)为内阁,成为辅佐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一个中央机构,雍正以后,其权力渐被军机处所夺。内阁下设典籍厅、满本房等掌理档案图籍,即内阁大库档案。其中包括清代中央及地方官员经内阁进呈皇帝的公务文书,主要为题本,以及随题本进呈的各种舆图。题本经内阁典籍厅官员批红后,则称为“红本”。宣统元年(1909)为推行新政,清学部奏请设立京师图书馆(...
《庄浪总镇地里图说》,明代末期(1605-1644)彩绘;绢底折装,每叶纵25厘米,横31.5厘米。图中无方位标,亦无固定方位,一般是将边墙置于下方。该图说采用一图一说的方式,描绘明代末期庄浪镇的山川、城堡、边墙、墩台,以及交通道路等地物。图说则相当详备,记述了庄浪镇、松山新边以及各城堡的位置、与相邻城堡的距离、城堡规模、驻守兵力、所辖墩台、以及防御重点等内容。
《甘肃舆图》,清代中期(1791-1820)彩绘,纸本长卷,分切为四条幅,每幅纵34.7厘米,横127.1厘米;虽未标方向,但从内容来看,每卷都上南下北,由东向西拼接。 该图运用形象化的符号法,描绘了清代甘肃省的山川、湖泊、建置、城镇、驿站、营垒、关隘、哨卡、部族分布、寺庙、道路等丰富的内容。图中并无大段文字图说,但所表现内容亦相当丰富,尤其是今川西、甘南和青海的各部族,其名称与驻牧分地非常详尽,是很有价值的史料...
《新疆全图》,清代道光后期(1821-1830)佚名彩绘,纸本长卷,纵48.7厘米,横179.4厘米。地图运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技法,表现了清代新疆地区的城镇、驿路、山脉、河流、湖泊、村镇、部族分布,注记了职官、驻军等信息,绘制精美,技法成熟。图上文字注记亦为一大特色,包含丰富信息,如甘肃安西州龙王庙处注记为:“安西州西北八站水极苦,人不能食,过客俱于龙王庙井中取水,直带至长流水方止,其井中之水虽千人取之不竭”。在...
《新疆总图》,清咸丰年间(1855-1857)彩绘,纸本单幅,纵63.2厘米,横112.3厘米;四边标方位,上北下南。该图内容相当丰富,描绘了清代新疆地区的建置、聚落、驿站、山川、湖泊、交通道路等众多内容。交通路线用红色虚线表示,在每一个交通节点下,都标注里程。图上有大段图说,讲述了新疆地区的交通路线和里程。图上的文字注记亦相当丰富,如在塔尔巴哈台、古城、科布多、乌鲁木齐等地附近多处标注“良田”,这些地区往往恰是...
《萍乡县图》,墨绘本;经折装,每折40×17.3厘米,分十册,以天干排序;有图说、方向针、等高线,比例尺为1:20000;图例完备,符号专门而规范。 该图编排体例与现代大比例尺地形图一致,属于清末学习西方地理学和制图学成果。卷首有长篇图说,对萍乡县的地理位置、山岳、河流、形势、要区、交通、市镇、户口、财政、印委、仓廪、学堂、民情、作业、潦旱、气候、矿产、植产、物产等诸多内容进行了介绍,颇为翔实,尤其是交通和矿...
《归德府舆图》,清代乾隆、嘉庆之间(1783-1820)绘制,在各县城内和营汛旁都有文字注记,记载各州县城邑、营汛的建置与重要建筑,其重点在于注记城守营长官的职务及马步兵的数目。
《漳州府龙溪县山海舆图》,清代乾隆十二年绘制,在各地区用红笔标示了“某某都”的基层政区划分。
《漳州府南靖县地舆图》,清代1745年以后绘制,对塘汛、亭驿和关隘和县界描绘很详细,又在很多地方用文字补充信息。
《汀州府永定县地舆图》(1832-)在某些边界处,标绘出“分水岭”,体现出浓厚的福建山区自然地貌与政区地理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