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五十八年(1719)满汉合壁铜版拼幅印本。第八排裁,仅存海南岛,第七排全张拼幅。有拉丁文注记,内容涉及清皇室祖先生活的吉林、曲阜孔庙、广东省城和澳门。每排右缘有标号,如:第四排一号,阿坝、松潘地区;黄河、长江源的描绘较细致,与意大利地理学会所藏的第二版一致,而与博罗尼亚大学图书馆、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所藏《御制大清一统全图》有区别。此图附马国贤(Matteo Ripa)编制的拉丁文地名索引,只有城址名称,满洲...
“大明混一图”是现存最早的明代的“天下图” ,绘制年代据考订为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六月至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之间 。 其表现的地理范围包括东亚、阿拉伯半岛、印度半岛、非洲以及欧洲。据研究,这幅地图绘制时很可能参考过现在已经佚失的了元末李泽民的《声教广被图》。据权近《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》的跋“天下至广也,内自中邦,外薄四海,不知几千万里也。约而图之于数尺之幅,其致详难矣。故为图者,率皆略。惟吴...
该图绘制于正德七年到八年(1512年至1513年) ,距离《大明混一图》的绘制已经有一百多年。虽然有些学者认为《杨子器跋舆地图》的绘制可能参照了《大明混一图》,但《杨子器跋舆地图》绘制的范围与《大明混一图》相比已经大为缩小,其地理范围东至大海,西北至哈烈(今阿富汗西北境赫拉特)一带,南到南海,北至苏温(治所今址未详)、兀秃(治所今址未详)一带 。
除了受到《大明混一图》和《杨子器跋舆地图》影响的地图之外,明代后期著名的“天下图”还有罗洪先的《广舆图》。《广舆图》中的“舆地总图”与至今留下的明初的地图十分相似,尤其是山东半岛的轮廓和以三个葫芦形来表现河源等特点都与《大明混一图》和《杨子器跋舆地图》一致,但并没有绘制非洲和地中海以及阿拉伯半岛。不过,《广舆图》的“西南海夷图”绘制了与《大明混一图》非常类似的非洲、非洲东岸的岛屿和地中海等,地名...
京都龙谷大学藏《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》,原图绢本彩绘,下边有建文四年(1402)权近的誌文。据说是丰臣秀吉侵占朝鲜时所获,下赐给京都本愿寺收藏。图的中心绘中国明朝疆域,比例硕大;右绘朝鲜半岛,形状失真,日本置于朝鲜半岛之下方,均有地名注记;左绘西亚阿拉伯半岛、欧洲和非洲,非洲中心为一大湖泊。山东半岛以南的海洋部分书写一处有纪年的注记:“至元三十年海道□”。右下缘附建文四年(1402)权近的誌文。该图是韩...
京都大学藏《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》,1910年根据龙谷大学藏图的摹写本,纸本手彩,180×205厘米,下缘缺1402年权近的誌文。
岛原市本光寺藏“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”,原图纸本彩绘,中国明朝疆域置于图的中心,比例突出;图右朝鲜半岛的形状与龙谷图类似,但日本绘于右下方,较前图准确,均有汉文地名注记;图左描绘出西亚、欧洲和非洲,非洲中心亦为一大湖泊,但是形状与龙谷图略有差异。右下缘附建文四年(1402)权近的誌文。山东半岛以南海域亦有一处有纪年的注记:“至元三十年海道□”
熊本市本妙寺藏“大明国地图”,原图虽无图题,但是将中国明朝疆域绘于图的中心,占几乎图面一半的比例;右侧朝鲜半岛、日本列岛的形状和排列位置,左侧西亚、阿拉伯半岛、欧洲和非洲的形状均与龙谷图一致,全图用汉文注记地名,显然属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类型。山东半岛南面的海洋部分有三处有纪年的注记:“至元二十年海道路”,两注记分别写于不同的位置,另有“至元二十八年海道路”记于靠近海岸之处。
天理大学图书馆藏“大明国图”,无图题。仍将中国明朝疆域置于图的中心,比例突出;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的形状和排列位置皆与龙谷图相近,有汉文地名注记;图左描绘西亚、欧洲和非洲,形式亦与龙谷图接近。该图与其它同类型图的最大区别是图的上方描绘海洋,使亚欧大陆完全被海水环绕。另外,山东半岛以南海域也写有三处有纪年的注记:“至元二十年海道路”(两条分别写于不同位置)及“至元二十八年海道路”,与本妙寺图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