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藏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的《大明混一图》。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)绘制,作者不详。绢底彩绘,长宽尺寸为386×456厘米,比例尺约为1:106万;清朝时,将全部汉文注记用满文标签覆盖。 这是一幅着重表现大明王朝疆域,兼及域外的亚洲、非洲和欧洲广大地区的全图,描绘范围东起朝鲜、日本,西达非洲西海岸和欧洲,北起贝加尔湖以南的蒙古,南至印度次大陆和爪哇岛,对域外的描绘虽然变形很大,却很真实。对《大明混一图》的关注从20...
明正德年间(1512-1513)绘制,杨子器题跋,绢底彩绘,165×180 厘米;嘉靖五年(1526)补写凡例,现存大连市旅顺博物馆。杨图绘制范围:东际朝鲜半岛,西至哈密、黄河源(星宿海),北起蒙古各部,南达南海。用1600多个不同符号和文字标注府、州、县、卫、所地名,长城以外的地名、部族,皆采用菱型符号注记。杨图的表现范围仅明朝两京十三省和周边地区,未详及域外,是继《大明混一图》之后传世的明代中叶全国疆域图。
明喻时绘制,嘉靖三十四年(1555)福建龙溪金沙书院重刻本,木刻墨印着色,115×100 厘米,现存西班牙塞维利亚印度总档案馆。此图依《明一统志》而作,以表现明朝天下形势和古今要害之地。绘图范围包括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。东际日本、朝鲜,西至今乌兹别克东南铁门关,北起蒙古草原,南达南海,包括爪哇、苏门达腊等地。用不同符号和文字标注府、州、县、卫、所及域外国家地区的各级地名近千处,古地名用阴文,今地名用阳文以示...
明万历二十一年(1593)常州府无锡县儒学训导梁辀镌刻,南京吏部四司正巳堂刊印,171.5×130.5 厘米。该图于十八世纪被来华耶稣会士携至欧洲,原藏巴黎克莱芒学院。后辗转于数人之手,1974年在大英图书馆举办的中、日地图展览中曾向公众展示;1991年该图见于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目录第85号,现下落不明。由上缘的图文可知,此图参考过罗洪先的《广舆图》、利玛窦的《坤舆万国全图》及奥尔蒂利《舆图汇编》诸图而制,是一幅以中国为...
采自(韩)俞弘濬等主编《韩国的古地图》图版篇,图版236,彩色笔写本19世纪前半期,28.5×38.5cm,岭南大学博物馆1998年。
采自(韩)俞弘濬等主编《韩国的古地图》图版篇,图版236,彩色笔写本19世纪前半期,28.5×38.5cm,岭南大学博物馆1998年。
《巩昌分属图说》是一套彩绘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式的舆图及图说,是研究明代西北边防的重要图籍。图、说绘制的万历二十四年,正是明军在西北边疆从被动防御转向积极反攻的一年。绘制的内容则是明之陕西巩昌兵备道。其处于防御蒙古南下的靖虏兵粮道与防御蒙古、番部北上的临巩兵备道结合的部位,承载着西北边疆所需粮茶等边备物质西运的职能,反映了绘制者安不忘危与重视边疆储备的国防思想。 《巩昌分属图说》,绘制者不详,现存北...
《巩昌分属图说》是一套彩绘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式的舆图及图说,是研究明代西北边防的重要图籍。图、说绘制的万历二十四年,正是明军在西北边疆从被动防御转向积极反攻的一年。绘制的内容则是明之陕西巩昌兵备道。其处于防御蒙古南下的靖虏兵粮道与防御蒙古、番部北上的临巩兵备道结合的部位,承载着西北边疆所需粮茶等边备物质西运的职能,反映了绘制者安不忘危与重视边疆储备的国防思想。 《巩昌分属图说》,绘制者不详,现存北...
《巩昌分属图说》是一套彩绘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式的舆图及图说,是研究明代西北边防的重要图籍。图、说绘制的万历二十四年,正是明军在西北边疆从被动防御转向积极反攻的一年。绘制的内容则是明之陕西巩昌兵备道。其处于防御蒙古南下的靖虏兵粮道与防御蒙古、番部北上的临巩兵备道结合的部位,承载着西北边疆所需粮茶等边备物质西运的职能,反映了绘制者安不忘危与重视边疆储备的国防思想。 《巩昌分属图说》,绘制者不详,现存北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