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
康熙二十八年,西曆一六八九年。上命內大臣索額圖至
尼布楚,與鄂羅斯國定界立約。
鄂羅斯國因師旅既還,抄略未已,用興師復圍其城。彼乃遣使通好,請定疆域。至是上命索額圖等往主其議。索額圖奏稱:『鄂羅斯所據原非羅刹所有,亦非兩界隙地也。况由黑龍江而下可至松花江,由松花江而下可至嫩江,南行可通庫爾澣江及烏拉、寧古塔、錫伯、科爾沁諸處,若向黑龍江口可達於海。又恒滚、牛滿等江及凈溪里江俱合流於黑龍江,環江左右均係我屬,俄倫春、奇勒爾等民人及赫真、費雅喀所居之地,不盡取之,邊民終不獲安。臣以爲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溪一河皆屬我地,不可棄之於鄂羅斯。如一一遵行,即與之畫疆分界,貿易往來,否則臣當即還,不與彼議和矣。』上允之。索額圖至尼布楚宣布德意,與鄂羅斯使臣費岳多羅、額克里謝等畫疆定界:一、循烏倫穆河相近格爾必齊河上游之大興安嶺以至於海,凡山南流入黑龍江之溪河,盡屬中國,山北溪河盡屬鄂羅斯;一、循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呼納河爲界,南岸盡屬中國,北岸盡屬鄂羅斯。乃歸我雅克薩、尼布楚二城,立石於黑龍江兩岸刊泐。會議條欵,雜用滿、漢、拉提諾、蒙古、鄂羅斯五體文字。於是東北數千里不毛之地盡隸版圖,自後貿易之使每間歲一至,未嘗稍違。邊鄙人民安堵二百餘年,永無侵凌之患焉。
道光
道光五年,吉林將拉林河既納莫勒恩河,又西北,經背陰河車站,納背陰河源出五常縣北小山。拉濱鐵路沿河西行至拉林河站距五常縣城九十里,明永樂四年,置拉林河衛。《松漠紀聞》:自上京一百五十里至拉林河。許亢宗《奉使行程録》:過混同江百二十里至來流河,河闊三十丈,以船渡之。河之西北岸爲雙城縣境(光緒八年,置雙城廳。宣統元年,升爲府。民國二年,改今縣,南岸爲榆樹縣境光緒三十一年,以孤榆樹地方置縣。又西,經牛頭山北,卡路河合卡岔河東北流來注之(扶餘縣南七十四里)卡路河出自松花江,在扶餘縣西南界分支北流,經卡倫站,折而東,經于家堡北,納卡岔河,源出德惠縣(宣統元年,以長春府東北懷惠、沐德二鄉置縣)。東南長嶺子,北流八十里,合南來之二道河,自榆樹縣境北流百餘里,經萬壽山西入於卡岔河。又東北流入拉林河。拉林河又西北行百六十餘里,經大碑東大碑即得勝陀碑。薩英額《吉林外紀》:得勝陀即額特赫噶珊,金太祖誓師之地。滿洲語,額赫特,勝也,噶珊,鄉村也。金太祖攻黄龍府,次混同江無舟以渡,太祖使一騎前導,乘赭白馬徑涉,故老相傳渡處即今五家子站,距扶餘縣城百六十五里。道光五年,吉林將軍富俊奏准伯都訥開荒勘丈,於五家子站得見此碑。碑一面刻缺筆漢字,不可識,當係女真字;一面刻漢文。碑立於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,在拉林河西岸,其地舊名額赫特噶珊,今名石碑崴子,距拉林河入松花江處四十里
咸豐
咸豐八年,西曆一八五八年,日本安政五年。奕山至黑龍江城與俄使木里斐岳幅議定界約,喪地數千里。
奕山原奏內稱,俄使木里斐岳幅至黑龍江城與臣會晤,隨帶通事以清語傳説,前因防範英夷,由黑龍江往來行駛,於左岸蓋房存居,今年續有數百人船,前來屯兵駐防英夷,於我兩國均有裨益。黑龍江一帶均係俄國地方,現在江左存居滿洲屯户,均應遷移江右,互免猜嫌。如有需費,俄國供給。至兩國界址,自河北奈嶺迤東至額爾古納河入黑龍江、烏蘇里江、松花江至海,凡沿河各岸一半可屬中國,一半可屬俄國,江內只准我兩國人行船,他國船不准往來。我兩人均係將軍之職,各奉主命會辦分界之事,即可定准,對换印文,兩國安静,各守各界等語。旋復多方恐嚇,奕山遂與畫押。
宣統
一、中央協撥一款計二十萬元,於宣統二年夏間,前錫督任内咨商度支部議准,先由税關撥給,並具摺奏明各在案,原奏略稱上年七月間,奏濬治遼河摺内聲明:上下游工程需款數十萬,能否添籌鉅款,届時奏明辦理?嗣據工程司估算,綜計全河工費共需洋七十萬元内外,其中以下游鴨島及攔江沙工程估款五十餘萬,爲數最巨。迭據錦新營口道周長齡禀稱:
『
此項下游工款已與營口洋商暨各領事磋議,尤爲加抽新鈔關税捐籌備辦理,至購船、開辦各費,應由公家先撥款二十萬元,以資應用。』查奉省連年舉辦各項新政,幾於羅掘俱窮,實屬無可設法,因於上月間,咨商度支部先由税關項下撥款二十萬元,俾充開辦經費,旋接度支部復准照數動撥。當飭周道長齡照會各國領事,妥擬抽捐章程,一面將上下游各事宜認真經理,尅期興辦,以重要工等因,此項協撥之款業由海關提存,營口大清分銀行指作上游購船開辦之用。自民國元年,該行改組中國銀行,另設清理處,此款遂作爲官存迄今未能收回。